從蓬門小戶到名門望族:他們家的人才足以興辦一所一流大學
說起晚清以來的文化世家,有幾個家族不能不提:廣東新會梁氏家族(梁啟超、梁思成),江西義寧陳氏家族(陳寶箴、陳寅恪),江西德清俞氏家族(俞樾、俞平伯)……以及今天要說的安徽東至周氏家族。
19世紀下半葉,東至周氏家族自周馥始迅速崛起。周馥由幕府小吏到封疆大臣,把家族帶出了東至的山溝溝。第二代周學熙持續發力,以天津和上海為基地,形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實業家族。到了20世紀下半葉,周氏子孫又以北京為中心,進而走向世界,成為一個文理並重、中西交匯、百花齊放式的學術大家族,其傑出人物之眾多,所涉領域之寬廣,被譽為“足以興辦一所一流大學”。
安徽省東至縣,周氏故裏,相傳古時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裏來訪,故此地有“堯城”的美譽。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這個家族僅三、四代就從蓬門小戶迅速發展成世人矚目的名門望族?又是什麽讓這個家族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洪流中保持著不變的家風底色?破解它,要從周馥說起。
1
從一介窮儒到封疆大吏
周馥像
周馥,字玉山,號蘭溪,早年因多次應試未中,遂投筆從戎,加入李鴻章的淮軍。後逐漸被李賞識,協助辦理洋務並參與創建北洋水師。
周馥有幾個突出優點,首要的便是非常愛讀書。晚清名士於式枚曾說:“尚書(指周馥)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廢書。文忠(指李鴻章)嚐為餘言,曩(從前)在兵間,偶行諸將吏營帳,至尚書所,幾上皆宋儒書,心獨異之,以為異日可任大事。”
另一個優點便是辦事勤奮、周密,從不虛應故事。他草擬《北洋海軍章程》,規範北洋水師的船艦等級、人員編製、餉俸雜支、員弁升擢、賞罰條例等,皆妥當周到。後來更成為李鴻章督直期間最為得力的記室與助手,與李鴻章相始終。《清史稿》評價:“(李鴻章)北洋新政,稱盛一時,馥讚畫為多。”
李鴻章在一次奏折中曾極力舉薦周馥,說他“才識宏遠,沈毅有為,能勝艱巨,曆年隨臣籌辦軍務、洋務、海防,力顧大局,勞怨不辭,並熟悉沿海情形,堪負倚任”。因而後來周馥被清廷先後委以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統轄一方的封疆大吏,受到重用。
周馥自身好學、能幹,同時也重視把良好的品格傳給子孫。他一生寫了示兒詩20多首,其中《示海銘二兒》寫道:
讀書如嚐食,甘苦在心領;
一步一從容,即事即思省;
久久心自明,豁然開萬頃;
矢誌金石堅,造物難為梗。
周馥對兒輩的讀書關照頗多,希望子孫都能通過學習成長、成才,但他認為,讀書不是僅僅為了中科舉、求功名。在《前書未盡複作此寄之》中,他寫道:
科第假入身,尤先重理義。
開卷必有益,愈尋愈出味。
同古人訓誡“讀書第一要務在於明事理”相似,周馥也認為,要通過學習精研理義,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家訓中他說:
人生世間,百物受用有盡,惟此善根無盡。故曰:耕堯田者有水患,耕湯田者有旱憂,耕心田者,歲豐收,無憂無慮。蓋家之興衰久長,係於一心。人生求福,以培養心地為先。心地若壞,百事皆壞,無可指望矣。
——摘自《周氏家族周馥家訓六條·培心地》
培養好的心地、善的根基是做人的根本。堯、湯皆為古代聖賢。然而,即使耕種堯的田地,也有水患之憂;耕湯的田地,也有旱災之愁。隻有耕種“心田”,方能無憂無慮,年年豐收。
《負暄閑語》,周馥撰
晚年周馥更留下《負暄閑語》一書提撕子孫。顧名思義,這是古稀老人在溫煦陽光下向晚輩述說往事。但該書意義又不止於此,這是周馥一生立身處世與豐富人生經驗的總結,充分反映了周馥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和對世界各種事物的看法。
正是在包括《負暄閑語》等家訓的影響下,周氏開始邁入家族發展興盛期。
2
實業巨子周學熙
周馥有子6人,其中以4子周學熙成就最大,最為著名。
周學熙
周學熙生於同治四年(1866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後放棄仕途,轉入實業領域。他以天津為基地,在華北創辦了北京自來水有限公司、中國實業銀行、唐山啟新洋灰公司、大苑實業銀行、天津華新紗廠、興華棉業公司、耀華玻璃公司、唐山啟新機器廠、灤州煤礦、江南水泥公司等一批新興企業,其中水泥和玻璃製造等開創了當時實業領域之先河,有力推動了華北工業的發展,被譽為“北方實業巨子”,和江南的實業家張謇並稱“南張北周”。
河北工業大學裏的周學熙雕像
他還曾任官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總辦(校長)、北洋工藝學堂(今河北工業大學)督辦(校長),於近代教育事業出力甚多。
大凡人存心公正,則慮事詳審。先審此事於國有益否?於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別無流弊否?
——摘自周馥《負暄閑語》
周馥在《負暄閑語》中認為做人做事要看重民族大義,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心中。周學熙秉持同樣的信念並且身體力行。
辛亥革命後,受內外壓力,周學熙創辦的灤州煤礦和英商霸占的開平煤礦被迫不公平合並,灤州煤礦以十倍麵積隻得四成利益,而且管理權盡入英人之手,其結果與周學熙的開辦初衷簡直南轅北轍。為此周學熙拒絕出任新公司的督辦,還在家中寫了一副對聯:“孤忠惟有天知我,萬事當思後視今。”
一如周馥晚年寫家訓和詩文告誡後代一樣,晚年的周學熙亦歸隱北戴河趣園,吟詩作文留下大量詩作,他在《示兒最後語》中寫道:“先公篤信程朱學,孝兒傳家忠厚存。門祚興衰原有自,願兒詩禮教諸孫” “但願子孫還積德,閉門耕讀傳家聲”。這個聲望遠播的民族實業家,將從父親周馥處一脈傳承的家學家風弘揚光大。
3
群星璀璨 大放異彩
周家後人在周馥、周學熙之後較少出仕為官,更多在學術文化領域中學有所成。到了20世紀下半葉,群星璀璨,大放異彩。
周馥長子周學海,是很有聲望的醫學家。在周學海的5個兒子中,長子周今覺是著名數學家和郵票大王;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他是著名實業家,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還是一代藏書大家,多次將畢生收藏捐獻給國家。
周學熙的長子周誌輔,集實業家和收藏大家於一身;三子周叔迦,現代著名佛學家,曆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副院長等職。
到了周馥家族的第四代,更是出現了人才井噴的現象。
周今覺的長子周震良,既是收藏家,又是山東工學院電機係教授;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上海華東師大外語係主任,一生著作良多;三子周煒良,是世界級的傑出數學家。他在德國留學期間,與同在漢堡留學的陳省身同住一間宿舍,終生結下深厚友誼。陳省身在《數學人生》中回憶:周煒良博士論文的內容,後來在代數幾何中稱為“周氏坐標”,是一項重要的成果。
1950年周叔弢一家在天津桂林路家中合影
周叔弢10個子女,有8人是高等學府的知名教授。長子周一良是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曾這樣回憶周一良:“中年後他專治魏晉南北朝史,旁及敦煌文獻,佛教研究,多所創獲,巍然大師,海內無出其右者”;次子周玨良是著名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三子周艮良是建築設計專家;四子周杲良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五子周以良是東北林業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六子周治良,曾任北京亞運會工程總建築師;七子周景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次女周與良是南開大學生物係教授、微生物學家。
周叔迦的長子周紹良,著名紅學家、敦煌學家、文物收藏和鑒定家,一生筆耕不輟,論著達二十多部。
第五代啟字輩中亦不乏優秀人才。周啟成是浙江大學古典文學專家;周啟乾是天津社會科學院的日本史專家;周啟鳴是香港浸會大學地理係教授;周啟登是文學翻譯家,烏爾都語研究者……
回顧周家的家學傳承,兼容並包是其一大特色。周一良先生在《畢竟是書生》一書中寫道:“八歲入家塾讀書,總共十年。在家塾讀古書外,十四歲開始外文的學習,係統學習日文和英文。”由此可見,周氏家族一直貫穿著“新知識與舊道德”相結合的教育方法,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周氏家族的家學淵源和文采風流。
周氏故裏(安徽省東至縣)·堯城春曉
家學相繼背後的道德傳承更令人欽佩。從周馥的“科第假入身,尤先重理義”到周學熙的“道德者千古不磨”到周叔弢 “人能篤實,自有輝光”再到周一良“畢竟是書生”,周家的綿延興盛昭示著這樣的道理:權力、金錢的嬗遞往往憑借無據,而德行、文化的傳承才是曆久彌新的永恒。
正所謂:“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紀小蘭 整理)
- 上一篇:大氣做人,坦蕩做事,《孟子》精選二十句名言 2016/11/20
- 下一篇:這個社會在極嚴厲的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2016/11/17